辛亥革命后,袁世凯虽然身为大总统,但他对很多地方上实际上是无法加以控制的。正如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所说“当时的全国各省基本都被当地的土军头所盘据,应缴中央的各种地方税收,统统都被借口扣留了。袁氏的中央政府对他们,可⚶🕷说是毫无办法,既不能行文,更不能动武,结果弄得中央政府分文不名,只有靠举债度日”。
更要命的是,地方上的那些政客、党魁、军阀彼此间也是争斗不休。闹得🝨🍫厉害了,自然不乏刀枪齐动、血流不止,甚至于你死我活、民无噍类。譬如副总统黎😀♽🍴元洪在湖北,死在他手里的革命党、造反派几乎是数以百计🌖⚯🔺,这些人何尝不存争权之私心。
由于革命党🜕人当年闹革命的时候过多的吸收了会党领袖,而这些人往往是一些♚为社会所不齿的渣滓流氓(如应桂馨之流),这些人实际上毫无革命信念,一旦当权,必然危害地方,搞得民不聊生。
很多官场中人,都知道当家不易,管事很难,把事管好更📞🜁⚸难。相反,一些革命党人,一朝大权在手,便忘乎所以。以为有权真好,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而乱搞一气;更有甚者因手中有权而很快腐化堕落。
很多人抱怨,新生但混🎏🐆乱的民国还不如腐朽然稳定的大清,而袁世凯的北京政府当时又拿这些人没有办法。
所谓“宁做太平犬,不做乱世人”,社会的动荡反使得人们期待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和中央政府出现。由此,袁世凯正好成了全国人民所期盼的安定力量和太平象征。市井平民并不会主动接受什么革命大义,他们当时最希望的是袁世凯能够拨乱反正,尽快恢复秩序,继续过太平的日子。因此,“二次革命”得不到民众的👁🅹响应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民国初期民主潮流的发展,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实际存在的两个营垒的对峙。武昌起义后至二次革命前是中华民国的一个特殊时期。这期间,革命党人拥有相当的军政实力和革命声势,他们努力追求“自由”、“平等”、“民主”、“文明”等目标,使中国朝着实现共和的🖷🗐🚲道路向前迈步。
袁世凯从表面上也不能🎏🐆不支持民主🃌🖖💩,一时间,民🗍主的气氛较为浓厚。几百个社团、几十个党派群起纷立,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的大地。
做为革命党的主要代表的同盟会,于一九一二年三月宣布为公开政党,八月改♚组为国民党。立宪派🈨控制的组织🎗有统一党、共和党、民主党。社会党和工党亦被允许注册和开展活动。
甚至像陈翼🜕龙那些主张社会主义、攻击袁世凯政府🐞🀿的真诚的🛟社会党人,也可公开表达自己的主张。
据统计,至二次革命前,全国报纸总数近五百种,销售数量达四千二百万份。其中新创办的报纸,北京约有五十余种,居最多,上海次之,有四十多种,天津、广州分别为三十五、三十种。不仅拥袁的报刊,而且制袁、反袁的报刊也都可以公开📓🚞出版发行,各种社会主义、以及马克思的学说,亦允许见诸报端或公开演讲宣传。国民党背后资助的报纸,如上海《民权报》等“无日不骂项城”,当时也未遭到封闭捕杀之祸。
兴办企业是这一特殊时期出现的另一📱热潮。它与民主思潮有关且并发前进。
这一时期,应当说袁政府在抓经👝🌄济上也是可圈可点的,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🞩民族资👤本主义发展的法令、政策;大力提倡发展实业。
人们建设祖国的热情被大大激发出来,这一切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🕧展。
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成立,如中华民国实业协会、中华民⚢📈国工🛟业建😡🂺设会、中华实业团、中华民国铁道协会等,数量达七十余个,几乎遍及各省区。
新的民办厂矿企业猛增。一九一二至一九一四年间全国共设三千九百三十七家,平均每年🗢🝒设厂一三一二家,将近达到一九零四—至一九一一年间每年设厂数的两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