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续且高比例的海外芯片进口,意味着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业始终处于国外企业控制之下,很难再打破业已形成的垄断。
    且国内工业一旦用上“外国芯”,将会形成长期依赖,在计算机、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方面难以实现超越。
    为了打破这种困局,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,都殚精竭虑,手段尽出,结果却屡战屡败,频频失利。
    “汉芯事件”不用多说,影响之恶劣可谓空前!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,科研圈谈芯色变,严重干扰了芯片行业的正常发展。
    而在企业圈,清华紫光作为其中的主力军,其坎坷之路,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芯片业想要崛起的困难。
    从美光科技2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被否定开始,一连串的失败接憧而来。
    同年9月,清华紫光计划收购全球第二大硬盘生产商,美国西部数据15的股权,但最终未能实现。
    今年,台湾三家芯片制造商力成科技、南茂科技和矽品科技原计划出售总计26亿美元的股份给清华紫光,但是由于未能获得政府机构审批,计划即将搁浅。
    据传闻,清华紫光还对韩国海力士和台湾台积电均有并购或入股意象,但无一成行。
    可以说,几乎所有的失败,背后都有美国政府的影子。
    面对这种情况,也难怪所有人信心不足。
    因为遇到的打击太多了,希望-失望-希望-失望……
    对于中国公司来说,并购ar,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    不说涉及的海量资金,如何成功破局《瓦森纳协定》,就是摆在赵子明面前的第一大难题。
    但是令人奇怪的是,数字集团却在市场上照样买入ar的股票,好像对那个《瓦森纳协定》视而不见,对世界老大的警告,置若罔闻。
    结果,这引来了更多的对冲基金参与做空,而且不光是欧洲,就连美国都有基金跑来共襄盛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