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雷,布于水中,常攻其🗔🛙🜶不备,对过往舰船造成巨大损伤。

    最早关于“水雷”的书面记载,见于明朝嘉靖年抗倭英雄唐顺之编纂的《武编》一书,其中火器篇详细记载了这种水雷的制作方法:“用大木作箱,油灰粘缝,内宿火,上用绳绊,下用三铁锚坠之。”这是世界上😵最早关于水雷构造的书面记载。

    1590年,明神宗万历十八年,又发明了最早的漂雷——以燃香为定时引信的“水🕲🍣🉸底龙王炮”。9年后,名将王鹤鸣又发明了以绳索为碰线引信的“水底鸣雷”,并详载于☦🁩《火攻问答》。后来,经过多次改进后,触线漂雷诞生,明末科学家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中,将其命名为“混江龙”。

    欧美直到18世纪开始实战使用水雷。北美独立战争中,北美人民为攻击停泊在费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国军舰,于1778年1月7日,把火药和机械击引信装在小啤酒桶里制成水雷,顺流漂下。当时虽然🚱🗉🙶没有碰上军舰,但在被英军水兵捞起时突然爆炸,炸死伤了一些人,史称“小桶战争”。

    近代水雷首次被广泛使用日俄战争期间(1904至1905年),所用的是触发水雷,就是圆圆的球体上有好几个触角,无论舰船触碰到它的任何一个触角,都会发生🚽😹爆炸。这种水雷漂浮于浅水区,用锚链固定位置。当潮水合适时,它们恰好在水面下,当船只碰触后,即时爆炸。在俄日战争期间,用了约2000枚这样的水雷,摧毁了16艘舰船。炸掉1艘舰船平均用了125枚水雷。

   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(1914至1918),近代水雷战术和扫雷技术得到发展。在北海水域针对敌人的动向布下了数千枚水雷,以形成防御屏障。通过在已知的敌舰航道上悄悄布雷,水雷也可发挥进攻性作用👒🈓♢。由于布下了23万枚水雷,超过1000艘商船和战舰遭到损失。炸毁一艘船平均用了200多枚水雷。

   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参战国付出巨大努力去开发更好的扫雷技术以对付更多的水雷。二战期间,各国总共用了10万枚进攻性水雷,炸毁了2665艘舰船。也就是,炸毁一艘船平均用了37枚水雷。另外大约使用了20.8万枚水🆴雷实施防御,阻挡敌人前进,消耗它们的资源。

    战后,各国充分认识到了水雷的超高“性价比”,⚪🔑⛡纷纷加紧对新式水雷的研发,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瑞士的“风暴”水雷🔰、英国的多传感器“石鱼”水雷、苏联的定向攻击水雷以及美国研制的自航🌩🁳水雷等。

    然而,水雷因易布难扫、水下🋑生命周期长等特点,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新老成员同台竞技的画面,尤其对一些海空装备体系不发达的国家,老式水雷依然在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中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🉒🆬的战果。越南战争中,美“卡德”号轻型航母被水雷炸沉。两伊战争中,一枚价值仅1500美元的老式水雷,将美新型导弹护卫舰“罗伯茨”号炸开一个大洞,造成🚨🕽近1亿美元的损失。

    正因如此,水雷同化💮🕏🈦学武器一样,被誉为“穷国🕏🈥的原子蛋🌿”。

    雅尼♏🇞🙭克打算效仿二战时期美国对日进行的“饥饿战役”。

    倭国是一个工业发达但资源贫乏的岛国。二战👑期间,🙶🎺🖆倭国92%的石油、100%的橡胶与棉花、87%的铁矿、90%的焦炭、20%的粮食等战略物资需要从国外进口,国内物资运输也大部分通过内海航运。

    可以说,海上交通线就是倭国的“生命线”。有鉴于此,美国认为,只要破坏倭国的海上交通线,就可以削弱😩🄁🝹其经济生产能力,摧毁其战争机器。

    “饥饿战役”从45年3月27日开始到🌥8月15日结束,历时4个半月,期间美军出动B-29轰炸机1528架次,布雷12053枚,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、音响水雷3500枚、水压水雷2900枚、低频音响水雷70⚋🏹🞼0枚(美国海军出动的飞机和布设的水雷未计在内),所布水雷共炸沉炸伤包括海鹰号航母🟘🝙等65艘军舰在内的670余艘船只,其中炸沉和重创无法修复的达431艘,总吨位140余万吨,相当于战役开始时倭国船舶总吨位的75%。

    美军此次攻势布雷效果非常显著,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🔜🁟倭国船只1艘,而📱🞧美军损失极🗤其轻微,仅损失飞机15架。

    “饥饿战役”的成功实施,几乎彻底切断了倭国至关重要的海上🇇🖟📸运输,45年8月比45年3月,下关海峡运输量下降98%,几乎完全中断,而濑户内海也只能通行机帆船之类的小型船只。在这四个半月中进口物资下降90%,维持战争所急需的石油、煤炭、粮食等战略物资供应近乎中断;军工企业由于原料断绝,纷纷停产或关闭;大批飞机、舰艇由于燃料极度缺乏而被迫停飞、停航,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;由于航运中断,250万吨大米堆积在朝鲜港口,而倭国国内的粮食供应却极其困难,因为要优先保证军队需要,广大平民粮食配给降至最低限🎳度,食不果腹,终日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