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以战争,立即把全世界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。
从这场战争造成的影响来看,谁引发的战争并不重要,只是依然有必要说清楚。
一九七三年八月七日,以色列国防军与约旦王国的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发生冲突,随即以色列当局宣布进入战争状态,开始全面战争动员,要求所有预备役军人在二十四小时内到所属部队报道。因为以色列实施的是全民兵役制,每一名符合兵役年龄的公民,不管是男性与女性,都要服兵役,并且在退役之后转为预备役,每年定期接受军事训练,在战时则是正规军的补充力量,所以以色列实施军事动员,等于积极策划发动战争,也就等于向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开战。
一天之后,约旦、叙利亚与埃及首先开始战争动员,随后伊拉克、科威特、沙特等与以色列并不相邻的阿拉伯国家也相继进入战争状态。
八月十日,以色列国防军越过边境线,攻入约旦王国境内。
同一天,以色列国防军在西乃半岛方向上展开行动,同时向埃及发动进攻。
看上去,这是一场由以色列发起的战争。
事实上,打第一枪的是约旦王国的军队,而且以埃及为首的众多阿拉伯国家早就在为这场战争做准备了。
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,早在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,阿拉伯国家就在为发动消灭以色列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做准备。
从一九六七年开始。阿拉伯国家也找到了靠山,即德意志第二帝国。
拉宾政府上台之后,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意识到,以色列很有可能会投靠中国,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因此失去中东地区唯一的盟友。更重要的是,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没有能力改变即将到来的事实。
显然,德意志第二帝国只有一个选择。即在中东地区寻找新的盟友。
到一九六八年,以色列开始接受中国的军事援助,犹太人财团则在金融领域帮助中国进行危地马拉战争。受此影响。德皇威廉三世在当年对阿拉伯国家进行了巡回访问,还在开罗发表了极有影响力的演讲。
由此开始,德意志第二帝国与阿拉伯国家形成了一个阵营。
这里。必须提到埃及。
在数量众多的阿拉伯国家中,只有埃及在大战爆发之前就是**国家,而其他阿拉伯国家都是在大战之后才获得真正**地位的。更重要的是,埃及拥有八千万人口,不但是阿拉伯世界中的头号人口大国,还占到了阿拉伯国家人口总量的半数以上,因此埃及成为了阿拉伯国家联盟的盟主。